衙前圍村民間規劃方案

414381_188173894673034_399674684_o

) 方案之設計準則:

 

1) 以人為先

我們認同《市區重建策略》中所提到「以人為先」、「保存社區網絡」的市區重建原則。然而香港近年的重建項目大多被推土機式的發展思維所引導,或能為政府及發展商帶來可觀利潤,卻將社區特色、經年傳承的文化資本、已成型的本土經濟等連根拔起。

故我們以不對重建區內的居民及商戶現時的生活造成任何負面影響首要原則,繼而要確保黃大仙區內的鄰近居民的原來社區網絡亦不會因重建計劃而受破壞。

2) 顧全整體規劃,可持續發展

所謂「可持續發展」就是將區內優良的生活模式保留並加以發展,再仔細找出不足之處作改善,建基於既有生活模式的特質再轉化的發展才能算是「可持續」。故衙前圍村的重建亦應照顧黃大仙、東頭邨一帶的社區及居民需要再作配合。

衙前圍村位於東頭邨的基層社區之中,村內的住戶商戶皆屬基層,不少理髮檔、小型手工業、二手地攤等皆依於圍村的空間而有。故任何方案亦應避免對讓衙前圍村的發展對黃大仙地區仕紳化,例如加高地租以置物價,大量引入大型連鎖店舖,使其他小本經營商戶無法與之競爭,加速區內基層社區的消亡。

衙前圍村作為全港最後一條市區圍村,其重建規劃亦為本港城市發展中重要的一環。在屋邨大廈林立的市區之中居然仍然存在著一條圍村實在難能可貴,圍村能否保存除了決定香港能否繼續擁有這一塊發展形態獨特的土地外,更代表了香港整體的重建及保育的方向。重建計劃不應停留在以外來者的身份強加社區保育的想像,並非以尊重當地生活文化為社區保育大前題。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實在極需要一個有前膽性的社區保育模範及政策,讓社區保育發揮「凝聚社區、促進參與」的目標。

 

3) 完整的保育

保育應著重於保育圍村獨有的特色,而非為將「保育」視為一個口號式的招倈。

另一方面,衙前圍村內具歷史意義的建築物不單只是於某幾座歷史較悠久的屋或廟,而是整個建築群。 今日圍村的城牆、謢城河等已不復存在,但其建築格局上以一條中軸線貫穿各巷排屋的方正格局,卻是始終如一,而這正正是圍村建築最珍稀的特色。數百年歷史建築物固然重要,但圍村近七十年的發展亦同樣有其歷史意義。今日圍村內依留有香港移民社會時代的痕跡。衙前圍村本來就是一條多姓圍村,而在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已有「外姓人」加入,村內部份寮屋就是當時的「外姓」進村時所建的,村民更在外圍建立墟市謀生,至今依然存有這些自然而生的地攤。圍村的獨特空間使用的方法一直亦隨同香港的都市演化而不斷作自我調整。歷年間村內不同建築累年因應不同居民的需要有不同程度的改建,卻一直保留屋少路窄、巷路分明的排屋結構,展現寮屋與古村格局及建築的有機結合。如只保留部份石屋而清拆其他同樣具歷史價值的寮屋,此使這條市區圍村的面貌不能如實地呈現。保留圍村的實體能讓人親手觸摸得到香港社會發展的歷史。

現時我們衙前圍村生活,方案應視我們作為圍村重要的組成部份。「活保存」(即人、物皆保)為最理想的保育方法。趕走村民單單保存建築物,就是將村內的生活方式、空間使用等文化資本全部鏟走。 村乃人群居而有,是一種居所及生活空間,有村民的村莊才是圍村真正的面貌。只有村民才能熟知村內的起居空間及在村內的生活歷史,只有通過村民生活上的林林總總,村內的建築物展現出其意義,而村民繼續能留在此地就是這部生活歷史的延續。

 

4) 可行原則

方案不可以是只顧理念而與現實脫勾的空中樓閣,必需正視及接受現實中的限制,要權衡各方的利益作一定程度的妥協,逹致多贏。

 

) 方案建議:

1) 復建圍村

衙前圍村在市建局收地過程中已有不少房屋被拆毁,而部份房屋亦日久失修。建立保育區的話有必要作一定修葺。

a) 保留及維修村內的建築物

盡量保留村內現在依然未被清拆的天后廟、村口牌坊及鄉公所、石屋、寮屋及其他村內建築,當然亦要就不同建築物的安全情況作評估,作不同程度的復修,然而過程中應盡量保留屋內前舖後居的格局、樓閣、前後門等反映原本的建築特色。亦要為村內各個建築改善現時的水電供應、排污系統等,以使乎合現代化的生活規格,改善居民的生活質素並為商戶提供更佳的營商環境,亦方便日後活化使用村內房屋的使用者。

b) 村內的格局

村內每一巷的排屋都己有部份被拆除,不少排屋之間留下空地。正如前述,衙前圍村富有特色的不只在於個別房屋的歷史,而是房屋連結的排屋。所以,我們建議在第一、二巷於已被清拆的空地上重建格調相配的房屋,以補原第一、二巷的排屋結構。第三、四、五巷中,除鄰近中軸線的石屋及之外,由於大部房屋己被清拆,故我們計劃空地打通成為位於中軸線石屋所分隔的左右兩個大型空地。第六巷的房屋同樣大多己被清拆,故亦計劃將第六巷清空,滙通第三、四、五巷的兩面空地,在天后廟對出的土地形成一開寬的廣場,並開通左右成為進入圍村的通道。

 

2) 復修後房屋的使用

基於「以人為本」的重建原則及對圍村的活保存的保育方針,應按現時尚留於村內的村民的意願,優先予留在圍村的村民,使用村民本身的單位。我們建議彈性使用其他空置單位及新建在第一、二巷的房屋。具體使用方法如下:

a) 現時村民居住的單位,在復建後村民以特惠租金租用作居住用途或保留本來前舖後居的使用方法

b) 原址保留現時尚在村內經營的理髮檔、士多、中醫館及製刀工場,同樣以特惠租金租用單位

c) 服務附近社區和基層是衙前圍村的重要特色之一,小店將會提供定期免費服務,包括義剪髮、義診及傳統手工藝班等。

d) 引入藝術組織

我們建議將部份房屋以不同的特惠租約安排(長短期的租約形式)租予不同藝術團體使用,用作他們的工作及起居室、藝術品展覽及售賣的場地,營建一條藝術村。配合鄰近作為表演藝術的眾集地的新蒲崗,再進步引入其他類型的藝術進入這一帶的社區。這種藝術網絡不但支持了本土的藝術創作,更將藝術圏與東頭邨一帶的民居連結,甚至可以和居民、街坊、學生一同參與創作,藝術通過圍村的空間與黃大仙社區進行互動,亦能滿足巨內創意及藝術教育的需要。

e) 提供社區資源

部份的房屋將供黃大仙區的居民使用,成為各式旳社區中心,例如少數族裔支援服務中心、電影放映室,成為附近居民的聚腳點。另外亦會提供公共活動教室租借予公眾人仕使用。

 

3) 圍村內的空地及廣場的使用

位於村內第三、四、五巷左右兩邊的空地,其中一塊將改造成向公眾人士開放的公園,而另一塊的空地將成為一廣場,各類型公開的活動,例如藝術表演或排練、天后誕慶典等均可使用。我們希望盡可能給予公眾人士最大的自由度去使用這些空間,只會以不嚴重滋擾其他使用者為大前提而作適度限制。

4) 周遭空地的使用

a) 地攤

現時圍村外圍一直已有二手地攤墟市,這此都能體現到黃大仙基層社區自給自足的社區網絡,地攤檔主及顧客大多都是本區居民,故這種充滿彈性和自由度的擺賣方法應予以保留。而在藝術社區加入圍村之後,亦可以為地攤帶來新的手工藝品或其他本土藝術產品,使之更具活力。

b) 小販

我們亦計劃在村口對出一帶的空地(現時為避雨亭)劃為小販區,與鄰近綠化了的啟德相映照,希望能爭取令食環署放寬這一帶的小販活動,繼續擴展黃大仙自給自足的社區。

c) 公共藝術空間

村外四周的空地亦可供藝術工作者在此發揮創意,作街頭表演或行為藝術。

 923106_322602874537953_584265364_n

) 實踐方法


現時發展商己在衙前圍村內收購得相當比例的業權。我們提出以下兩個方案,希望能夠解決地權問題,建立衙前圍村保育區。

方案一:由政府向發展商買回業權,拹助成立衙前圍村保育區,以作真正的保育,同時能服務社區,為香港留下歷史見證。

方案二:由屋宇署與發展商進行換地計劃。現時政府在啟德發展區中已劃出豪宅區,尚未招標。事實上,該處鄰近海旁,而且啟德遊輪碼頭即將開幕,發展潛力遠高於衙前圍村。故我們建議屋宇署與發展商換地,以啟德發展區中的豪宅區用地換回一個有六百年歷史且與社區網絡緊密連結的保育區

衙前圍村重建關注組

21/5/2013

3 comments

  1. […] 林醫師: 長實收購方式是收一間屋拆一間屋,使村民生活環境日漸惡劣。然而,許多村民仍不願意搬離自己的家園,於是,市建局便與長實合作,收不到的地,市建局就運用<土地收回條例>強行說此地已屬官地,一夜之間我地由業主變霸佔者,如果大家來村,你地會見到許多屋門口貼住執達吏清場的通告,就是市建局不理村民意願,強行清場的證明。現在村民希望有個保留圍村的方案,我地既方案除了原有村民可以留下,為圍村的文化、口述歷史作傳承外,亦希望可發展為文化藝術村及保留本村的基層生活特式:$20理髮檔、製小刀的小型手工業、二手地攤等等。由於本村經歷過宋朝的戰爭、清末的炮火、日本仔的大炮才捱到今時今日,村因此沒有660年的屋,只有我地一手一腳自己搭建的排屋,所以我地希望復建一啲被長實、市建局拆走的屋,復建村的原貌俾大家睇。我地的方案遠遠優勝市建局搶民地起豪宅的方案,請大家一同努力合作,一同保衛香港僅餘的歷史文化遺跡,唔好俾長實和市建局鏟除我地香港碩果僅存城市中的唯一一條六百年圍村。衙前圍村民間規劃方案詳情甲) 方案之設計準則:1) 以人為先2) 顧全整體規劃,可持續發展3) 完整的保育4) 可行原則全文內容: https://grassmediaction.wordpress.com/2013/05/22/ngatsinwaiplan/ […]

  2. […] 乙) 方案建議:1) 復建圍村衙前圍村在市建局收地過程中已有不少房屋被拆毁,而部份房屋亦日久失修。建立保育區的話有必要作一定修葺。a) 保留及維修村內的建築物盡量保留村內現在依然未被清拆的天后廟、村口牌坊及鄉公所、石屋、寮屋及其他村內建築,當然亦要就不同建築物的安全情況作評估,作不同程度的復修,然而過程中應盡量保留屋內前舖後居的格局、樓閣、前後門等反映原本的建築特色。亦要為村內各個建築改善現時的水電供應、排污系統等,以使乎合現代化的生活規格,改善居民的生活質素並為商戶提供更佳的營商環境,亦方便日後活化使用村內房屋的使用者。b) 村內的格局村內每一巷的排屋都己有部份被拆除,不少排屋之間留下空地。正如前述,衙前圍村富有特色的不只在於個別房屋的歷史,而是房屋連結的排屋。所以,我們建議在第一、二巷於已被清拆的空地上重建格調相配的房屋,以補原第一、二巷的排屋結構。第三、四、五巷中,除鄰近中軸線的石屋及之外,由於大部房屋己被清拆,故我們計劃空地打通成為位於中軸線石屋所分隔的左右兩個大型空地。第六巷的房屋同樣大多己被清拆,故亦計劃將第六巷清空,滙通第三、四、五巷的兩面空地,在天后廟對出的土地形成一開寬的廣場,並開通左右成為進入圍村的通道。2) 復修後房屋的使用基於「以人為本」的重建原則及對圍村的活保存的保育方針,應按現時尚留於村內的村民的意願,優先予留在圍村的村民,使用村民本身的單位。我們建議彈性使用其他空置單位及新建在第一、二巷的房屋。具體使用方法如下:a) 現時村民居住的單位,在復建後村民以特惠租金租用作居住用途或保留本來前舖後居的使用方法b) 原址保留現時尚在村內經營的理髮檔、士多、中醫館及製刀工場,同樣以特惠租金租用單位c) 服務附近社區和基層是衙前圍村的重要特色之一,小店將會提供定期免費服務,包括義剪髮、義診及傳統手工藝班等。d) 引入藝術組織我們建議將部份房屋以不同的特惠租約安排(長短期的租約形式)租予不同藝術團體使用,用作他們的工作及起居室、藝術品展覽及售賣的場地,營建一條藝術村。配合鄰近作為表演藝術的眾集地的新蒲崗,再進步引入其他類型的藝術進入這一帶的社區。這種藝術網絡不但支持了本土的藝術創作,更將藝術圏與東頭邨一帶的民居連結,甚至可以和居民、街坊、學生一同參與創作,藝術通過圍村的空間與黃大仙社區進行互動,亦能滿足巨內創意及藝術教育的需要。e) 提供社區資源部份的房屋將供黃大仙區的居民使用,成為各式旳社區中心,例如少數族裔支援服務中心、電影放映室,成為附近居民的聚腳點。另外亦會提供公共活動教室租借予公眾人仕使用。3) 圍村內的空地及廣場的使用位於村內第三、四、五巷左右兩邊的空地,其中一塊將改造成向公眾人士開放的公園,而另一塊的空地將成為一廣場,各類型公開的活動,例如藝術表演或排練、天后誕慶典等均可使用。我們希望盡可能給予公眾人士最大的自由度去使用這些空間,只會以不嚴重滋擾其他使用者為大前提而作適度限制。4) 周遭空地的使用a) 地攤現時圍村外圍一直已有二手地攤墟市,這此都能體現到黃大仙基層社區自給自足的社區網絡,地攤檔主及顧客大多都是本區居民,故這種充滿彈性和自由度的擺賣方法應予以保留。而在藝術社區加入圍村之後,亦可以為地攤帶來新的手工藝品或其他本土藝術產品,使之更具活力。b) 小販我們亦計劃在村口對出一帶的空地(現時為避雨亭)劃為小販區,與鄰近綠化了的啟德相映照,希望能爭取令食環署放寬這一帶的小販活動,繼續擴展黃大仙自給自足的社區。c) 公共藝術空間村外四周的空地亦可供藝術工作者在此發揮創意,作街頭表演或行為藝術。丙) 實踐方法現時發展商己在衙前圍村內收購得相當比例的業權。我們提出以下兩個方案,希望能夠解決地權問題,建立衙前圍村保育區。方案一:由政府向發展商買回業權,拹助成立衙前圍村保育區,以作真正的保育,同時能服務社區,為香港留下歷史見證。方案二:由屋宇署與發展商進行換地計劃。現時政府在啟德發展區中已劃出豪宅區,尚未招標。事實上,該處鄰近海旁,而且啟德遊輪碼頭即將開幕,發展潛力遠高於衙前圍村。故我們建議屋宇署與發展商換地,以啟德發展區中的豪宅區用地換回一個有六百年歷史且與社區網絡緊密連結的保育區。衙前圍村民間規劃方案甲) 方案之設計準則:1) 以人為先2) 顧全整體規劃,可持續發展3) 完整的保育4) 可行原則全文內容: https://grassmediaction.wordpress.com/2013/05/22/ngatsinwaiplan/ […]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