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主交還意向限期在即 棚仔小販要求不遷不拆

photo_2016-01-08_23-06-48

深水埗欽州街布販市場(俗稱棚仔)及支持者共50人今午於立法會舉行記者會,指責食環署逼迫剰餘的20多名牌主於111(下周一)交還意向書。當中卻只接受牌主退牌或個別搬遷至區內各别空置的牌檔,並無處理其他經營助手及前助手,更沒有提供任何集體安置方案。棚仔小販已經聯絡各黨派各級議員,要求在有合理集體安置前,不遷不拆,及要求約見食環署署長直接會面商討。

欽州街布販市場商販關注組主席何應表示,食環署上月只召集牌主,單方面通知牌主棚仔需要關閉,只可選擇退還牌照取回現金補償,又或個別搬遷至區內各别空置的牌檔;完全沒有解䆁收回棚仔的迫切性及需要性。早在2006年,食環已經提出關閉棚仔,但後來由地政署證明根本沒有遷拆需要。小販要求政府詳細解釋關閉的真正原因及必要性,因為翻查區議會資料,未來十年將有萬計公營房屋落成,而未來五年棚仔原址亦無建屋計劃。

關注組副主席蘇生堅持在政府提出合理集體安置方案,並得到仍然願意繼續經營的小販同意前,堅持不遷不拆(有關理由請參閱以下立場書)。小販認為棚仔小販已是繼1978年后因應興建地鐵,第二次被逼遷。現時雖然只剩下40個經營者,但也是深水埗布業下游的重要一環,一直服務時裝設計學生,手作者,南亞婦女及附近居民。小販相信棚仔可以配合本年度政府撥款五億元時裝業的更新進展,打造為特色布販巿場。

小販現已分別尋找立法會不同黨派的議員,尋求協助,包括要求協助約見食環署署長劉利群,解釋關閉市場的迫切性及需要性,商討合理共識的安置方案。

-------

欽州街布販市場商販關注組立場書:棚仔小販要求不遷不拆的七大理由

 

1. 歷史悠久 必須保育

現時所有的棚仔小販都是在1978年,由於配合興建地下鐵路,從基隆街一帶搬遷而來。在遷置初期,棚仔的位置偏遠,設施簡陋而不適合,檔販均要重新合力,苦苦經營。在過往38年的歷史里,小販們跰手扺足,自力更生地建立起饒有特式,具文創產業價值及與社區結連的布販市集。

 

2. 事前沒有對持份者作任何諮詢

是次食環署強行關閉,事前並未諮詢小販,區議員及相關影響人士,包括設計學生,顧客,社區團體及居民。

 

3. 沒有急切收地需要

更令人驚訝的是,政府從未解釋現時要求關閉棚仔的迫切性及需要性。食環署只聲言政府需要回收土地作公營房屋發展(有消息是興建200居屋),但翻查政府予政府的未來建屋規劃資料,深水埗未來十年,將有多達十萬的公營房屋,而棚仔的現址在未來五年卻完全未來建屋計劃。

 

4. 並非區內唯一可供興建居屋的土地

即使政府急於覓地興建公營房屋,也不必要清拆經過近四十年歷史自然生成發展的布販市場。即使擬建200公營房屋,根據深水埗區發展文件,區內仍有不少閒置土地及空間補回。相反,一如灣仔利東街重建的經驗,一待重建清拆,香港將永遠失去一個媲美台灣永樂市場,南韓東大門等國際揚名的布販市集。

 

5. 影響深水埗區內生態

經歷了38年的有機發展,棚仔已經成一個大家庭,發展出它本身的社區網絡及營商模式,成功孕育出國際知名的時裝設計,也是蜚聲國際的藝術家及創作人士的靈感來源。棚仔小販年齢由20多歲至80多歲,歷經三代,已經互相配合,發展出一站式的聚群效應,內部採購的有機體制,同時與類近15分鐘步程的大型布販批發商,形成獨特的布販商圈,互助共生;對於促進政府投放五億元發展時裝創藝行業,構成商業生態鏈的關係。

 

6. 絕對有空間先發牌 後改善

棚仔刻下需要的,只是政府考慮為一直經營,但只因為70年代起,停發小販牌照的現在經營者,補發小販牌照,同時投入資源,改善營運環境(如近年已有聘請保安及加設防火設施等)及推廣宣傳。棚仔小販需要的是創意增值,而不是消滅清拆。

7. 立法會提出未來會考慮重發小販牌照 歡迎民間墟市建議

根據立法會食環委員會小販工作小組的總結,政府未來將會局部考慮重發小販牌照,也歡迎民間提出具體墟市建議。我們認為可以考慮原地修整重置現時的棚仔,成為一個創意布藝巿集,既保存昔日的文化歷史,也配合未來的時裝布藝行業的重新發展,做成多贏的局面。

相片: 信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